佛 山 中 科 产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Foshan Sino-tech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若铂智能机器人团队:做核心技术的“破壁者”

12
发表时间:2025-04-11 09:02

长期以来,机器人的伺服驱动和控制技术是横亘在中国制造业的一座“珠峰”。


七年前,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兰云带领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里,打响了一场技术突围战。


面对人才短缺、疫情阻隔等困境,团队硬生生“啃”下了机器人核心技术的难题,成功实现100%的国产替代。


如今,从日产8万斤的智能鱼类加工厂,到热带雨林里的橡胶加工机器人,李兰云和他的团队正以佛山为原点,用硬科技为“老产业”植入新基因,书写着佛山制造从替代到超越的产业升级样本。


图片

若铂智能的产品。白桦摄





“死磕”机器人关键技术

成功实现100%国产替代




伺服驱动和控制系统分别被称作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是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在计算机行业深耕多年的李兰云,看到了这项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意识到国内与国外巨大的差距。


他下定决心,要跟这项技术“碰一碰”。


2018年,在佛山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昌群的引荐下,李兰云决定把“智能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开放平台”落户佛山。


从0到1的过程注定不易。要怎么做?从哪里做?找谁做?是摆在李兰云面前的“三座大山”,“最大的难点是没有经验以及‘找不到人’”。刚开始李兰云的团队只有三个人。


经过多次的论证和思考后,李兰云决定采用“联合研发”的模式。


一方面,他加紧在国内物色更多的研发人才。机器人行业内缺技术人才,他就从软件和互联网公司里发掘,“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求知欲和上进心。”


另一边,李兰云跑到了日本,找了一家有40多年研发经验的企业,希望花钱请他们提供基础技术和经验指导。不过,当时日本专家觉得,对于这样一支年轻的中国初创团队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劝李兰云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


但李兰云很坚定。在他看来,机器人驱动器控制器的核心在于软件和算法。30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告诉他,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面对挑战,唯有边干边学。让李兰云印象很深的一幕,当时团队一位住在广州的软件工程师,利用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空余时间,拿着电子技术的教材,恶补硬件的理论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底,若铂智能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测试效果远超预期,让日本专家都非常惊讶。


图片

若铂智能工程师正在做研发。白桦摄


不过,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代产品只实现了50%的国产替代,关键部位仍需要用到日本芯片。当时团队定下了更高的目标:要超越日本的产品,做一款能够适配任何场景的高精度、高响应速度、高平稳性的通用驱动器。


“那段时间带来的挑战非常大,但也倒逼团队沉下心来做研发。”2022年底,团队终于迎来历史性时刻——成功实现100%国产替代,打破了国外在机器人高精度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的长期垄断。


2023年,公司业务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在每年保持上千万研发投入之下,2024年企业实现首次盈余。


政府的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助力。”李兰云表示,2018年团队获评南海区“蓝海人才计划”B类创新创业团队,次年成为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化创新团队A类团队,拿到了2000万元扶持资金,同时桂城街道也提供了500万元的房租补贴,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研发环境。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资金扶持和项目的创新突破,企业员工数量每年都在翻倍增长,而且80%都是研发人员。





打造“理科生”版AI

在“老产业”中做出新品牌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落地。自创业以来,李兰云团队就秉持“机器换人、国产替代”的出发点,聚焦解决产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若铂智能把目光瞄向了传统的第一产业。2022年,团队在南海九江启动了“鱼类加工智能化云工厂”的项目,打造出全球首个以AI机器人为核心的鱼类加工智能化云工厂。


这是一个充满“黑科技”的水产加工厂。地面无积水、空气无异味,从原料鱼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作业,前端全程自动化,中端自动化+人机协同,后端全程自动化,极大提升水产加工的标准化程度与生产效率。项目一期工程,工厂人手削减到原来的40%,日产却高达6~8万斤,加工能力在国内属于领先。


农业领域,除了水产加工,若铂智能在果蔬采摘、橡胶生产等场景也做出了核心成果。“不管客户提出的需求有多特殊,我们都要想办法搞定。”李兰云表示,目前若铂已经将产品向海外布局,包括应用在马来西亚、泰国的橡胶产业上。


除了农业,若铂AI机器人也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力。在医疗领域,多个产品完成了国产化替代。


当机器人遇上AI,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五年前,李兰云团队已经在探索这个问题。


“如果把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大模型AI看作‘文科生’,那么我们要打造的就是‘理科生’版AI。”李兰云表示,在工业领域,数据样本少,工艺要求高,大模型AI难有作为。团队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打造出适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小模型AI。


李兰云(右)和公司技术负责人罗东玮(左)探讨“机器牛”的技术问题。受访者供图

李兰云(右)和公司技术负责人罗东玮(左)探讨“机器牛”的技术问题。受访者供图


目前团队正在研发一款平衡机器人,俗称“机器牛”,就搭载了自研AI和自研驱动与控制系统,并可以配备不同的装置,替代人工完成摘椰子、榴莲和棕榈果的高空作业,以及采蘑菇、蔬菜等各种农活的地面作业。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开始量产推出市场。


“佛山有着深厚的产业底蕴,为新技术提供了无数的应用场景,让科创企业有大展拳脚的舞台。”李兰云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以此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助推“老产业”打造新品牌,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作出应有贡献。


源 | 南方+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天佑三路3号南海科学馆A座五楼
邮箱:fitri_cas@yeah.net
微信公众号